目前分類:好書推薦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樂在工作

 工作是生活的負擔?還是你我皆可優游其間的樂事?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取決於你的工作觀。許多人把「工作」看作是週末和假期之間,一段無聊至極的時光,並認為如果他們能夠打贏官司或者中了彩券,從此即可過著無憂無慮的人生。

  其實,工作中自有樂境,而樂境來自心中。想要真正成功且歷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致力於一份自己喜愛又天天期待的職業。「樂在工作」的哲學可以濃縮成一個句子:找個挑戰你能力與想像力的工作,這讓你精神振奮、投注寶貴的資源,一分一秒都不願浪費,如此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工作,不僅可以帶來物質的報償,更能讓人享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所有讓人備感艱辛的挑戰和壓力,也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淬煉。揮灑在工作中的熱情所能換得的,絕對不只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它還可以讓你帶著從容自在的心情,看到更燦爛的人生風景。

  本書藉由一天一短文的方式,提供讀者31天享受工作樂趣的心法,包括態度積極、設定目標、全力以赴、激發熱忱、培養實力等等,還有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樂在其中」。這些心法不僅能夠改變我們面對工作的態度,更能激發我們對生命的熱忱。閱讀本書,你不但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不同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你會發現,工作也可以是幫助你生命成長的最大動力!

 

文章標籤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策略大師哈默爾最新力作!
  本書已在全球15國售出版權!
  《金融時報》、《富比士》等重要財經媒體年度力薦!

現在,什麼才重要?決定未來贏家的五大關鍵

全球化X網路化巨浪席捲而來,
  成功之短暫,更勝以往,
  巨變中企業如何脫胎換骨,屹立不搖?

  最具影響力的策略專家/哈默爾最新力著
  5大關鍵 讓企業跨越成長極限  突破僵局

  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加,在21世紀極其複雜的環境中,
  20世紀強調流程、效率、控制的管理方式,疲態盡露。

  策略大師哈默爾指出,企業要不被環境淘汰,必須重新訂定優先順序,弄清楚現在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書提出五個當前最關鍵的課題,挑戰傳統思維,幫企業跨越成長極限,打破創新僵局。

關鍵1:重塑資本主義價值觀
關鍵2:堅信創新創造長期價值
關鍵3:建立調適力更勝策略優勢
關鍵4:熱情是差異競爭的根本
關鍵5:顛覆科層、管理的舊思維

  哈默爾深入走訪蘋果、戈爾、晨星、紐西蘭銀行……,挖掘這些公司持續成長不墜的配方。當中許多改變行動確實不易,需要大膽的思考和積極的作為,卻決定了組織未來是興或衰。本書能幫你找到突破停滯的方向。v

文章標籤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沒有繼承萬貫家財,如果你不是名門貴族之後,那麼你必須自強自立,因為生活既美好又殘酷。對於成功者而言,生活充滿歡樂,成就感、幸福感、榮譽感圍繞在他們身邊;而對於失敗者而言,殘酷的事實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只有繼續戰鬥,才能贏得屬於自己的生活。

  美國西點軍校中有一個傳統,就是學員遇到長官問話時,只能用四種標準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說一個字。如軍官問道:「你的鞋子算擦亮了嗎?」你當然希望為自己辯解,可能會說「某某學員不小心踩髒了我的鞋子」、「對不起,我還沒來得及擦」。但是,在這裡,你只能回答「報告長官,不是」。如果長官再問「為什麼」,唯一的回答只有:「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軍官要的只是結果,而不是喋喋不休、令人厭煩的辯解。

  當我們做錯事時,不找藉口,而是積極尋找補救辦法。要像西點精英一樣大聲喊出:「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

文章標籤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忙,只會讓你失去自由;
忙,只會讓你越來越挫折。
馬不停蹄的工作,不會讓你比別人成功。
來自禪師總裁的極簡智慧,
擺脫五個負面行為,只要5個練習步驟,
就能戒掉忙碌,讓行動更有效率。


  


戒掉忙碌,懂得少做才是贏家



 

新生活五不宣言,讓你偷懶有道理
  天天與時間賽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工作超時,比別人努力,但成果硬是不如預期?這樣的自我挫敗感日復一日上演,如果這是你面對的問題,你需要擺脫以下這五個要不得的負面習慣:

 

  1 恐懼:愛因斯坦說:「所謂的愚蠢,是一而再重複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若想減少恐懼,改變有害的環境,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想法與平日模式。而透過休息、靜心冥想和正念的練習,可軟化僵硬的想法、觀點與情緒,停止活在過去,從而鬆動我們對任何事物已經僵化的恐懼感。

 

  2 假設:許多衝突的發生,起因常是假設或認知不完全。假設的念頭一旦浮現,人幾乎無法看清實情全貌。很多時候,錯誤假設的產生,起因於我們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觀感。因此在面對這項習性時,必須與恐懼同時處理。少點恐懼,少點錯誤假設,有助於清理情緒與思緒,整合人格中的理性與直覺,促進愛人與愛己的能力。而首要之務,在於開始認識自己。

 

  3 分心:相對於投入、敏銳和具生產力的專心境界,過多的分心事物及沉溺於一心多用的狀態,會造成思緒不集中,導致無法完成單一想法或行動。所以相對於分心,專心一致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做事態度。專注,不僅是想達成目標唯一必要、有效且令人滿足的方式,過程中也充滿無數樂趣。

 

  4 抗拒: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無時無刻處於變化中,但我們總是緊握著熟悉的一切不放,抗拒接受改變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欲望也是種抗拒,因為希望事情能有所不同,或想要擁有某種成果,因而抗拒了其他可能性。只要我們能停止抗拒,即可看見生活與世界的本貌,才能因為可以適當地應對各種情況而變得更有效率。

 

  5 繁忙:我們經常把忙碌、活動和速度聯想在一起,而不忙則是停下來或慢下來,但這並非常規。你也可以積極投入,卻不忙碌。少點苦幹、少點嘗試、少點競爭、少點逼迫,都能帶來驚人的好成果。透過本章的實務練習,你將能更常找到自己心中那個真實力量的聲音,那是放鬆與沉穩的聲音,也是少做點的聲音。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十一世紀新生活哲學
  越來越多人信奉近似瘋狂的「更多」──更多活動、更多東西,甚至是更多的疲憊。在這樣的世界中,你更要懂得「少做點」的好處,學會辨識並捨棄一些無用的枝枝節節,用一種更沉著且效率驚人的新方式來執行工作、面對生活。
本書作者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了對抗繁忙的解藥──「少做點宣言」,如何克服恐懼、釐清假設、應對分心、擺脫制式想法、捕捉潛意識……,書中給予讀者許多實務建議,幫助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從自己和他人身上體驗「多點」輕鬆自在,「多點」安寧與身心滿足。


 

文章標籤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科學檢驗、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曾為恐慌症困擾十三年,有時甚至想死,「都是靠禪修才變得快樂」。 

Picture明就仁波切9歲時,一位智利籍的知名神經科學家蘭西斯寇.斐瑞拉前往尼泊爾,追隨他的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學習禪修。當時年紀尚幼的明就仁波切,即對大腦、神經系統、太陽系、黑洞等現代物理學、生物學與天文學展現高度興趣,而斐瑞拉也樂於指導這位小小仁波切,也就在當時,明就仁波切發現了佛法與現代科學並無多大差異,將兩者結合對照的念頭,於心中開始萌芽。

長大成人後,明就仁波切不改其志,和許多科學家進行討論,他發現「量子力學」與「神經學」的原理和佛法相對應。「量子力學和佛法空性的概念近似,科學家深入觀察原子內部運作時,發現無論是能量、時間、空間都失去了意義,好像真空狀態般,一無所有;而約末2500年前,佛陀就發現原子無常的道理,古代印度沒有高科技的電腦、設備,佛陀卻能透過智慧發現真理。」

不過,明就仁波切強調,若只停留原子是一無所有的層次是很危險的,因為佛法又言:「真空妙有,空性是俱足一切的。」亦即,空性並非一無所有,而是一切的基礎,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禪修 克服恐慌的法門 
另一方面,明就仁波切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禪修為何會改變人腦的運作。他表示,人類腦部的神經元會將自身的經驗連結觀念與情緒,而變成自己的慣性念頭、直接反應。「禪修」則是練習將新的神經元連結模式取代舊的連結模式,以改變腦部的運作方式,而這也是佛法「如何」能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斷除,及其背後為什麼有效的原因。

他以自身為例,年輕時他患有恐慌症,十三歲時他前往印度的智慧林進行三年的閉關課程,第一年時恐慌症開始發作,焦慮、身體緊繃、喉頭緊縮、眩暈等症狀都傾巢而出,非常痛苦。當時明就仁波切在第一年的尾聲時,捫心自問:「還有兩年,我要持續這種不快樂的狀態,還是要專注於師長教導的禪修上?」

後來他下定決心,連續三天他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利用恐慌症當作他禪修的助伴,「當時,恐慌症就像我的老師般」他道。結果,三天後恐慌症就消失了。他在書中表示:「禪修後,我開始認識到困擾我多年的念頭和情緒,其實是脆弱且剎那即逝,不像表相看起來那般真實,一旦我不再相信它們告訴我的事後,我開始看見心的本性。」

也由於他有這段成功超越自我,克服恐慌症的經歷,他特別明白人們被痛苦纒繞的心情。他指出,生活中的負面情緒、煩惱都是由兩個錯誤產生的。「第一,你把它當作是你的老闆,隨之起舞,跟著負面情緒告知你的訊息走,讓它控制你;第二,你把它當作你的敵人,急欲擺脫它,就會助長它的氣焰。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當作你的朋友。」

如何落實?首先就是學習禪修的第一步驟「修止」:只是單純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念頭,純然地觀照自心,不要抵抗或擺脫,就是「看」著它,這就像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有什麼念頭,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之後再利用它來修習慈與悲,最後則是將它提升為修持空性的助緣。

快樂來自清明的心 
此外,禪修能幫助大家建立「正念(mindfullness)」,明就仁波切表示「mindfulness」翻譯成「正念」其實並不恰當,它是意指「內心清楚的明白,全然的清明、了解與覺知,也就是『了了分明』的心,單純安住在心的清明本質中」。快樂就是來自於「清明的心」他坦言:「人的心就像是在空中搖曳的旗子,隨著情緒、困擾搖擺不定,而若清楚了解自己的心後,就不會受到情緒、煩惱左右,人心就自由了,而快樂自然來。」

那何謂「快樂」?他道:「是一種持續性的自在、喜悅,而這種感受是由內心所得,非依賴外在事物。」他並指出,如果你認為遠方是快樂的,那麼就表示自己這方是不快樂的,那你永遠都快樂不起來,因此關鍵是如何轉化自身的痛苦為快樂,才能真正到達快樂之境。當心自由了,即使面對麻煩,你都會認為它可以增長自身的快樂、智慧,屆時無入而不自得,到處都是快樂的事。 

快樂腦波指數 躍升700% 
科學實驗已證明,快樂、慈悲、好奇和喜悅等正面情緒,跟大腦左前額葉的活動相關,而憤怒、恐懼、嫉妒和仇恨等負面情緒,則由大腦右前額葉的活動所造成。

明就仁波切與多位資深禪修者,曾於2002年參與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衛斯門實驗室中的一系列神經科學測驗。「當時,我變成了白老鼠,被放在形狀像棺材的核子共振儀器裡,他們固定住我的頭,放東西在嘴裡讓我咬住,還把機器鎖緊,我就像個僵屍一樣,完全不能動。」

「他們還在我耳朵放一個大聽筒,對我下指示:如現在做止禪修60秒;停止後,又叫我修慈悲,再停止;過了一會兒,又要求我修空性,這樣反覆進行不同的禪修法門,還同時播放一些可怕的聲音,如嬰兒哭聲、女人尖叫聲,每次持續約1-2小時,而最終的實驗結果就是…我發瘋了!」仁波切開玩笑地形容他接受測驗時的情形。

他表示,結果出爐後發現資深的禪修者在大腦左前額葉的活動讀數遠遠超過一般腦波讀數範圍。實驗室的工程師最初還以為是機械故障呢!而在該項實驗中,明就仁波切被測出有史以來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而他大腦中樞與快樂相關的神經元活動,在禪定狀態中躍升了百分之七百,因而被美國《時代雜誌》與《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雖然他謙虛道:「我不認為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我覺得我的導師比我快樂,只是他沒接受測試而已」。不過,他強調,這些實驗證實了人的腦部是具可塑性的,而持續禪修,可以改變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是一個幫助自己找到清澈本心,進而找到快樂的一項法門。 

文章標籤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