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興趣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ug 26 Sun 2012 15:27
  • 職業

images (21)  

職業--無求品自高。

 

職業是一個人奉獻給社會所得到的一種身分,它可以粗略的分成兩大類,其中一類是在維持這種身分的時候,必須不斷的求人幫忙;另一類則不然。假如可能,我們應該優先選擇後者。

 

有很多女孩子羨慕歌星,認為唱歌是理想的職業,殊不知歌星上電視要靠人幫忙,歌星出風頭要靠人捧,為了要使聽眾聽見自己的歌,她得欠下很多債,償還這種債務的方式有時候很辛酸。我承認職業沒有貴賤,但是倘若一種職業終身有求於人,而且要去仰求某些品流未必高尚的人,就不能算是理想的職業。

 

再看一個醫生是怎樣工作的。他只要向地方政府請領一張執照就可以開業,他診斷處方完全靠自己的本事。他具備一切的工作條件,自己控制並且完成主要的作業,無論男女老幼士農工商都可能有一天靠他解除痛苦,他所要應付的人事極為單純。

 

你在選擇職業嗎?拿出紙筆來仔細算一算你所要從事的行業對別人的依賴性有多大;還有,要依賴些什麼樣的人。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 (9)  

興趣與錢--為工作而生活,不要為生活而工作。

 

必須賺錢維持生活。但賺錢,或者說是為生活而賺錢,其事索然無味。因此人在「工作」之外,又必須另有「興趣」以為調劑。「興趣」往往需要花錢。

 

對許多人而言,「工作」一詞的涵義是做他所不願意做的事,「薪水」一詞的涵義是:別人因為他犧牲個人意志而給他的補償。這樣的人極其需要娛樂,可是,工作辛苦,賺錢不易,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精力乃至財力可以消耗在娛樂上了。

 

這是一種不圓滿的生存狀態。人在準備生活的階段,就該考慮怎樣使工作和興趣合而為一。有兩條路可以達到同一終點:做你愛做的事,或者愛你所做的事,讓你的「興趣」為你賺錢,你不必整天為了生活的手段勞心勞力,等筋疲力竭之後,才去想生活的目的。

 

這是可能的:有一個人因愛電影而做了導演,因做了導演而更愛電影。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原本只想邀約一位心理系的朋友吃飯,怎知後來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興趣探討大會還好我兩意識相同有志一同的往這個人生目標腦補了好一番


先探討一下為什麼認為興趣很重要,首先,大部分的人一輩子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工作佔有一生最多時間了


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最大的投資


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工作,今天許多企業成功的原因不外乎都是因為企業精神,一個成功的公司必須要清楚的知道能為這社會做的是甚麼,就好像人必須盡量找出自己的興趣,為此奮鬥


如果在同一領域內,不論一開始的資質學歷如何,長期走下來一定是對該領域有濃厚興趣的人可以成功。


終日只為了活著而工作的工作,如果不是環境所逼實在不需要耿耿於懷,應該要能跳脫出來,而不是當井底之蛙,終日以管窺天,好逸惡勞。


其實找興趣也是好逸惡勞的寫照,當在做一件有興趣的事情時,精神總是能異常集中,感覺時間飛快,完成時又能很有成就感


不僅可以把分內工作完成,更可以有創新的想法,未來的日子充滿希望


興趣為本的工作其實就是在為人生做最全方位的打算,不過探索起來實在不容易,最簡便之道就是

(一)不間斷的嘗試:人生就是如此,知易行難,繁是空想起來非常容易,做的時候才會發現困難重重,探索興趣的過程也是必須多多嘗試,哪怕是曇花一現或天馬行空的想法,在無傷大雅的型況下都能去嘗試是首要之道

(二)太難或太易:這件事情最好做起來不要感受到壓力太大,亦或是輕鬆完成,必須要有難度適中的感受,做起有興趣的事情就是這樣,不會太挫折又能有成就感

(三)精神集中:如上講的,感興趣的事情在進行的同時是感受不到時間的,生活周遭一定有類似的事情,再以此聯想出自己的天職

(四)感覺:相信感覺,任何事情都可以,內心真正的感覺,夜深人靜時靜下心來,好好的聆聽自己內心的感覺,得到的答案或許會和邏輯世界過不去,但往往那才是正確的,如前所說,可以以此為嘗試的項目


其實世界上每樣工作都應該有適合的人,那怕是清潔工人,因為這人有為大眾服務的熱誠,服務起來也格外開心,自然不覺得再做了


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快樂喜悅滿足的,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工作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職場老鳥或是職場新鮮人,「樂在工作」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有人認為根本不需要「樂在工作」,因為工作無非是養家餬口,有何樂趣可言?

的確,當我們只是將工作當作是養家餬口的工具而已,那麼「下班」就將是最令人期待的。但是工作就只是如此而已嗎?至少筆者不做如是想!因為我們的確可以在工作中享受當中的樂趣,甚至是在工作中創造樂趣。或許你會反駁說:「除非我的工作是符合我的專業,又能兼顧我的興趣,不然怎麼可能呢?」的確,既符合專業又兼顧興趣的工作,想不樂在其中大概也難。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往往我們的工作就是專業、興趣難以兼顧,如果再加上不景氣的影響,能混口飯吃就該偷笑,哪裡還能顧及專業、興趣,甚至是樂在其中呢?

我們無須如此悲觀,因為工作中的樂趣,並不是完全建立在個人專業或興趣。即便缺乏這些有利因素,我們仍然可以享受工作。如何能夠如此呢?筆者在此提供兩個基本原則。首先,我們應當摒除「工作=獲得收入」的態度。固然工作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入,但是如果只剩下這項目的,那未免就太可悲了。一旦我們將工作矮化成謀生工具,那麼工作的其他內涵,例如:價值、態度、團隊合作、…等等,也勢必失去地位,更何況是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其次,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特質,去滿足工作所需要的互補特質。通常我們會期待個人特質能與工作特質契合,以便一展所長,自然更能夠「樂在工作」。如果能夠如此,固然是美事一樁。但是,即使契合程度不高,甚至是難以契合,我們仍然能夠透過「貢獻自己去滿足工作所需要的互補特質」來享受工作的樂趣。何謂「工作的互補特質」呢?其實說穿了,就是工作本身相對隱性的特色。比方說,例行性工作的顯性特質就是「規律、穩定」,互補特質就是「創意」。如果一個人本身並不是習慣於例行性工作的話,一旦投身於此,通常不是掛冠求去,就是鬱鬱寡歡。然而,如果他能適切將個人創意運用在例行性工作中,同樣能夠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在此分享一個人經驗,筆者服役期間,擔任營部訓練官,負責全營訓練業務。事實上,部隊訓練基本上就是沿襲既有計畫,反覆操演即可,即使訂定計畫,也是聊備一格。在某次戰技體能訓練計畫提報中,筆者突發奇想,放棄既有提報格式,運用SWOT之概念,提出不同於制式的訓練計畫。在計畫提報時,深獲長官讚許,並要求其他單位比照辦理。因此,即使是例行性工作,仍然可以透過創意賦予不同面貌,並且為自己創造工作中的樂趣。

最後,筆者還是不免俗地要提醒職場新鮮人:與其抱怨工作的枯燥,不如嘗試去開創工作中的樂趣。既然每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需要與工作相處,何不為自己培養「樂在工作」的生活態度,畢竟樂在工作非夢事!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伯龍/美國堪薩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有些人很早就找到生命的意義及生存的使命,可以透過工作上去實現他們的使命。有些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需要很多年,經過許多困難和挑戰,才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和使命。

一個人,尤其是在五十歲左右,若無法找出生命的意義或人生的使命,將很難跳脫情緒、心靈不安的危機感。

其實,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生活的展現。它們都有意義的!如果能把它們當作人生的使命,並樂意接受此使命,以熱情和信心去完成時,便能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去做得十全十美。習慣領域自然會因此而深廣豐富起來,成就感和信心也會因此得到增強。

有了人生的使命後,就能激發出對生命、生活和工作的熱情。耶穌基督完成了聖學,因為對生命充滿著使命;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因為對教育滿懷熱情;釋迦摩尼遺留下的智慧,因為對人生抱持著使命和熱愛。

松下幸之助說:「成功的首要條件在於熱情。熱情是工作、企業經營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松下出身貧困家庭,小學念到四年級,就休學到火爐工廠、腳踏車店當學徒,在五十年內,由三個人小公司,發展成世界級企業。

當他還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時,憑著他的熱情與真誠,感動了顧客,賣出生平的第一部腳踏車(也是松下做第一筆生意),這個強有力的電網,影響了他以後成功經營事業的關鍵。他自述:「我所知有限,身體不佳,條件比部下還差,但我能領導眾人,因為自己有足夠熱情,比別人都熱心,都投入。」

松下善於用人,用人的原則,特別重視熱情。他對於工作的熱情更進一步闡釋:「起用一個人,能力只要六十分就夠了,端看是否有熱情。有能力而無熱情的人,即使重用也難以成功。」

有了熱情,工作就會變得主動、積極。對人有熱情,人際關係改善了,成為受歡迎的人。對事有熱情,能力不足時,會主動的學習,充實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熱忱工作,就會全力以赴,遇到難題會設法克服,能解決困難的問題,不僅讓人有充實和成就感,更能使習慣領域更擴展、豐富。進而增進自己的能力,當我們的能力提昇後,信心就會增強,進入一個好的良性循環。

當失業潮襲捲全球,台灣的失業率逐漸攀高。要免於失業的恐懼,就必須全心全力投注入在目前工作上,不只專心投入,更要思考自己在工作上如何貢獻,如何創造工作上的價值?要創造價值,熱情是不可或缺的點燃劑。

「樂在工作,工作最樂。」把工作當成樂園,在工作周圍散播熱情。用熱情把工作變有趣,想一想:「我的貢獻是什麼?」「有什麼工作方法或工具,可以改變目前的作業方式,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問一問:「今天是否比昨天,更進步一些?」「我是用什麼心情和態度在工作?」(整理/王能平)(有關游伯龍習慣領域著作請參閱:HD習慣領域,時報出版;智慧新境、你是大贏家,洪健全基金會出版)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理學中有一個很奇怪的主張,叫做「目標管理」:也就是企業主要設立比員工能力還要高一點的目標,當員工達到目標後,再提升下一次的目標,然後企業就會成長了。

 

如此一來,企業主的任務就是一年一年地提升目標,員工總是拚命地想辦法達成,這樣的企業主也太好當了吧!

於是這些員工回去也如法炮製地對待小孩。小孩這次考試得到第十名,第十名成了一個目標,就希望下一次能考進前五名,如果下次沒有考到前十名,就叫做退步,是要被處罰的。

這樣,父母也挺好當的,只負責設立目標與在後面鞭策,但是沒有想到如何提升小孩讀書的能力與方法,怪不得小孩書讀得不快樂。

其實想想,家長與企業主的重點不在目標,而應在方法,如果員工做事的方法改進了,孩子讀書的方式更正確了,自然而然會達到更高的目標

許多時候我們喜歡「成敗論英雄」,以一件事情的結果來論定好壞,卻沒想到人的運氣有好有壞。

許多時候,「過程」可能比「結果」重要。放低標準,減少壓力,反而能讓人們專心在方法過程的提升上面。

企業主應該提升員工做事的方法,家長應該關心孩子讀書的方法,過程提升了就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快樂

而成果呢?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不要用運氣來獎懲你的員工,當然也不要以「考運」來斷定小孩的價值。

其實,早期我也會給自己設立目標,不過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就會有壓力。達到目標呢,也不見得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目標。

 

有位哲學家說:「人生最痛苦的有兩件事,第一件痛苦的事是想要的得不著,第二件痛苦則是一旦你得到了,卻發現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達到或達不到都是一件不快樂的事,那麼為什麼不降低標準,讓人們把精力花在體驗生命的過程上。

年過40,我跟我自己說,我不要再設目標了。許多時候,人生無法規劃,努力做好你現在的工作而且去享受它,機會會自己找上你的。

人們會覺得體驗生命過程的提升,遠比承受成果的不確定性快樂許多。

我最喜歡《侏羅紀公園》電影中葛蘭博士所說:「生命會尋找出路。」你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放低自己設定的侷限標準,反而更能專注於提升生命品質。

海闊天空,享受快樂的時光,反而能達到更高的目標。(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兼精誠榮譽學院院長,本文轉載自2009.06.17經濟日報)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碰到陰雨天的時候,我最喜歡放下手中的一切,走到外縣市有陽光的地方,因為,有了陽光,似乎總是可以把一些不開心的東西,慢慢的蒸發開來,同時,也能讓全身的正面能量馬上多了起來,全身上下暖洋洋的,充滿了對陽光的感恩,但是,對於很多必須努力出賣時間工作的人來說,陽光似乎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美國知名影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在拍攝「神鬼奇航」系列電影中的「傑克船長」時,他跟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說:「你可以想像嗎?這是我們的工作耶!整天在藍天白雲的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中拍戲,還能有高額的片酬可以拿,你相信嗎?」

如果,能夠在工作中享受生活,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連他們自己都會難以置信!

當然,每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我認為,是有極大福份的人,可以從自己的興趣中賺到錢;我同時也認為,願意極力付出努力的人,絕對可以反轉自己的命運,如果你今天必須出賣時間而賺錢,只要你肯用心把自己專屬的興趣找出來,同時,也能努力的讓興趣也能變成自己的專長,這樣,不旦能從自己的興趣中贏得財富,也能享受非常的快樂。

把興趣培養成第二專長,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但要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呢?

◎ 首先,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

很多人在選完學校科系志願之後,就再也沒有想過自己的興趣,或是,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甚至因為害怕面對自己的專長並非是興趣,而擔心了解之後會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想讓興趣也能成為自己的專長,有時,在匆匆忙忙的生活腳步下,讓自己停下來半個小時,喝杯咖啡,泡壺好茶,讓自己的腦袋休息與追尋一下自己真正的興趣到底在那裡?

 了解「興趣」但「專長」的不同:

興趣專長的差別就在於,興趣是你一接觸它就有好感,會一直有有想要去做的動機,而且,只要你沒有把自己的興趣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一般而言,做自己興趣想做的事會讓你很快樂;專長則是你很擅長,但是你卻不一定很喜歡,而且,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專長的話,做的時候就不會心甘情願,有時,甚至會覺得度日如年,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那裡?

◎ 想辦法讓自己的「興趣」變成「專長」:

能把興趣變成專業的人,畢竟有限,因為很多人發現,當「興趣」要轉變成「專長」的時候,原來的「興趣」就變的不那麼有趣了,甚至痛苦難當,想要讓自己的「興趣」變成「專長」,關鍵就在於是否有毅力堅持下去?如果下定決心,就要有計劃的執行下去,並且在執行的過程中享受不斷突破的快樂。

美國知名的電視節目「決戰時裝伸展台」中,不乏是非本業出身,但對自己的興趣有所堅持的設計者,他們有原來領有高薪的建築師,甚至街頭的小混混,但不管身處的環境如何,他們依然不斷的堅持自己的興趣,爭取各種的機會,因此終能聞名,而帶來無法計數的實質獲益,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終於可以做自己真心喜愛的事。

想要讓自己的興趣變成專長,不一定只是為了賺錢,甚至,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專長來幫助人,曾經有一位公務員,他平常因為對中醫有興趣,於是閒暇時間就在家自學,習得如何用藥,針灸,甚至急救方法,有一天,剛好在出差的時候,碰到一位主管暈眩昏倒,這位公務員馬上協助主管先到醫院檢查,然後,運用自己的中醫知識讓主管依照食療的方式改善了他的體質,他的興趣加上研讀的知識,在幾年之間,慢慢的幫助了身邊的家人與朋友,甚至也考慮再去念一個證照出來。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你任何微不足道的興趣,說不定,這份興趣不旦可以幫助別人,也能變成專長幫助自己喔!「利他」又「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轉錄)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短短幾個字,卻是十分幸福的人生境界。對於大多數無法得到這種幸福的人而言,困難並不在於「選」及「愛」這兩件事,而是選來選去,選到以後才覺得不合乎心意;愛來愛去,愛了以後卻還是搞不清楚,到底愛什麼?

河洛話中有一句俗諺:「揀啊揀,撿到賣龍眼!」從字面上看來,似乎一聽便知道不會是什麼充滿祝福的話,無非就像是在河邊撿石頭,愈撿愈小而已。

但是,你可曾想過,最後中獎的那個「賣龍眼」的人,也有可能就是最適合的對象啊!關鍵是,必須先知道龍眼的滋味的確適合自己的口味。這是很個人的事,不必向誰交代、也不必附和誰的品味。

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才會挑到真正喜歡的,尋找合適的對象,並沒想像中那麼難。最要緊的是,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如果,一時之間還是很難做決定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是趁年輕的時候多多嘗試。

在沒弄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不要輕易做決定。寧願認真去試、去體驗,從比較中印證自己的價值觀,再做決定。儘管,多多嘗試必須付出很多成本,但總比因為不嘗試就做錯決定、或拖著不做決定,要更划算!

我看過很多失敗的愛情、破裂的婚姻,問題都是出現在這裡。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類型是擁有哪一個性、特質的人,所以,只要有人稍稍對他好一點,或主動一點,就認定是這個人。若再加上父母逼婚、自己恐慌,明明是時間壓力太大,憋不住氣,還騙自己說「時機到了」,匆匆決定結婚,到最後相處不來而離婚的機率很高。

還有另一種不幸例子,問題同樣是在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情況下發生的。沒有感情經驗的人,若把「從一而終」當人生幸福的聖旨,不管後來相處時有多麼困難,還是認為「這是天意!」一味地委屈求全,平白糟蹋自己,也耽誤對方。

用心去突破自己的困境;不要一邊做一邊抱怨,選擇工作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一位面臨升學或就業抉擇的讀友,來信問道:「製圖或會計,考二專或讀軍校,應該怎麼選擇?」事實上,製圖或會計,考二專或讀軍校,都是截然不同的生涯發展方向,無法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他提問的方式,正顯示內心千頭萬緒,已經亂了方寸。這時候最好先定下心來,做一番檢討及反省的功夫,誠懇地和自己對話,看自己做什麼事情最感興趣。

如果,還是有困難,可以聽聽朋友、家人、師長或主管的意見,請問他們認為你有哪些優點、缺點是什麼,從這些分析裡慢慢發現自己的專長及興趣。倘若還是理不出頭緒,不妨透過學校輔導老師的幫忙,做個「性向測驗」,了解自己的志趣後再做決定。

當然,必要的話還是可以透過轉換工作來發現自己興趣之所在。雖然自己付出的代價,和僱用你的企業所付出的成本都很高,但只要做每一份工作時,都能全力以赴、認真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必然可以了解自己真正的志趣。

股市有名的投資理財顧問胡立陽先生,在跨入投資理財的領域之前,大學念的是土木工程,攻讀碩士學位時選的是會計,他告訴我:「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之前,曾做過許多不同的工作,這些摸索的過程看似浪費青春,但假如走每一步時都能認真體會、思考,最後終於會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

最怕的是在嘗試發現自己真正興趣的過程中,未能全力以赴,做一行又怨一行,終究不能深入體驗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還有另一種極端是,過度追求外在的報酬及掌聲,只顧著爭取別人的肯定,勉強自己去完成別人的期望,做不喜歡的事,和愛不適合的人,都是十分痛苦的事,也難以持久。

就拿寫作這份工作來說,如果作者只喜歡作品發表時的掌聲,而不能在面對創作的痛苦時甘之如飴,也許短期之內還勉強能寫作,長期下來,不是自以為得了假性的江郎才盡〈其實才未盡,只是出不來!〉就是怨嘆自己抓不到讀者的喜好〈其實討好讀者,不如先讓作品感動自己!〉。漸漸地,掌聲愈來愈少,興趣愈來愈低,恍然發現:寫作不是他的興趣,他真正有興趣的只是追逐掌聲。

寧願「適」配;不要「速」配,愛一個人的情況也極其相似,有很多「金童玉女」相戀的時候,只是愛上別人羨慕的眼光,以及成為大眾焦點的那種虛榮感,而沒有愛上對方的優點及缺點,短暫的「速配」,並不能延長成為永遠的幸福。

最近幾年,大眾傳播媒體常使用英文字「match」來表達合適的意涵,但經過被翻譯成「速配」後,意思就有點走味了。我比較建議用「適配」這兩個字,既可以與河洛話的發音相近,和文字的意義也比較吻合。速度很重要,合適又比速度更重要!

挑選可以和自己激盪出幸福人生的人,選擇一份可以發揮才華的工作,都必須在「適配」的前提下去決定。時間固然寶貴,但有些事情的確急不得。所謂的「效率」,是先做對的事,再把事情做對。還沒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急著做決定,到時候不能反悔的痛苦、或反悔之後花在補救方面的成本,一定更是數倍之多。

 

(轉貼)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轉貼)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1).jpg  

愛打架的孩子、沈迷網路遊戲的孩子、整天看漫畫與卡通的孩子......,這些令父母與師長頭痛的小孩,在日本知名作家村上龍眼中,將來卻都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做著自己喜歡、也適合自己的工作,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另一種人做著自己不喜歡、也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為了餬口而過著懞懞懂懂的生活。」日本文壇上跟村上春樹齊名的村上龍,在暢銷書《十三歲的Hello Work》中如此說道。

 不在學校念書、沒上班、也未接受任何訓練的「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根據日本政府統計,二○○四年,日本有六四萬名十五到三四歲的未婚年輕人離開職場或找不到工作,佔總人數的二%,預計二○二○年將增為一二○萬人。

十三歲就該思考未來

 此外,「飛特族」(freeter,只想打工、不願找正式工作或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也從一九九○年的一八○多萬人,激增至二○○一年的四一七萬人。

 村上龍認為,在脫離童年、邁向成熟的十三歲關口,是人生的重要關鍵,應該在這時就開始認識各種職業的樣貌,想想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適合走哪一條路。否則,若等到大學畢業才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就太遲了。

 《十三歲的Hello Work》宛如一部「就業百科全書」,介紹五一四種職業,說明每個工作的性質,以及所需的技能與人格特質。查詢相關職業、以及哪些學校或機構有提供這些訓練課程。

選擇職場之路的五個建議

 筆觸一向直探人性幽暗底層、對社會問題一針見血的村上龍,除了在作品中生動描繪失去人生方向的年輕人過著怎樣的沈淪生活,也為「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新世代,提出未來工作上的建言:

 一、如今所有的企業都面臨激烈競爭,能讓你一進去就待到退休的公司已不存在。
 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其二○○五年話題之作《世界是平的》書中所說,這年頭不可能再有「終身雇用制」的公司,而是個人應該要增進自己的「終身受雇力」。

 二、與其考慮「要進哪一家公司上班」,不如思考「未來自己想做什麼」。
 既然「終身雇用」已不復存在,你要思考的就不是一家公司的薪資高、福利佳,而是依據自己想做的事,來思考哪一家公司最能讓你發揮所長。

 三、成功典範是不具參考價值的,因為每個成功人物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條件與經歷,其成功法則僅供參考,無法複製。
 一般媒體往往好以「貧者致富」、「迅速成功」的案例來吸引讀者,但無論那些案例多麼動人,畢竟是別人的人生、別人走過的路;你即使分毫不差地照著其「成功方程式」來做,也無法讓他們的成功在你身上重現。你唯一能複製的,只有他們的奮鬥精神。

 四、大學畢業才來想「將來要做什麼」已太遲,應該在十三歲就開始認識各行各業並加以思考。
 這也正是村上龍撰述《十三歲的Hello Work》用意所在,他希望以深入淺出的繪本方式,讓中學生開始了解各種常見的正當工作,及早思考哪些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像小學作文時寫「我的志願」,全班一半以上都寫「科學家」、「總統」,但其實心裡卻不清楚當一個科學家或總統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與特質。

 五、你將來要做什麼、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只有你能回答,要靠自己去找答案。
 在科技進步與全球化趨勢之下,雖然有些工作因不合時宜而慢慢消失,但更多以前所沒有的新興行業卻不斷湧現。因此,現代人其實擁有比以前更多的機會。只要及早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及早認識各行各業所需的能力與個人特質,就能避免或縮短摸索時期的跌跌撞撞,早日邁步走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轉貼)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